匠心如晶——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冯寿干
他出生在兵慌马乱的年代,却不忘初心,痴迷于绘画艺术;他来自农村,经历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斩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头衔;如今已古稀之年的他,仍就拿起画笔,勾勒人间百态。他就是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于一身的东海县农民冯寿干。
生在乱世,却不苟活,
一幅山水画注入艺术的火种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除了保命,还能做些什么呢?1945年,中国就处在这个阶段。当年10月,冯寿干出生在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去世了。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叫父爱。”提起儿时,如今已经75岁的冯寿干眼角湿润,“那时候,到处乱哄哄的,经常看到死人。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是的,因为父亲的早逝,家徒四壁的母亲李玉珍不得不把冯寿干及其两个女儿带到白塔埠镇西埠后村。“父亲因为做布匹生意赔了,把白塔村的一间房子也卖了。母亲没办法,就带我们回娘门了。”记忆时的家,是一间半的茅草房,四处漏风。为了生存,母亲便租了一亩半农田,种植庄稼。农闲的时候,母亲就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就这样,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冯寿干说。
到了8岁那年,冯寿干走进了村小学。“因为我们是搬过来的,舅舅又到海州去住了。村里没有什么亲戚,经常挨本村的孩子欺负。”提起上学,冯寿干说,“那个时候感到非常地孤独和无助。”
但也有快乐的时光。“那个时候,家里墙面上挂着山水和画鸟的画,很吸引我。”冯寿干回忆,“虽然没有见过大山,但是一些鸟虫还是看过,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为了减少外出被同村孩子的欺负,放学后,冯寿干就捡起一根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仿照墙面上的画模仿地画了起来。
“当初没有什么想法,就觉得好看,自己也很喜欢。”就这样,艺术的种子进入了冯寿干的心田,每天在地上画画成了他的必修课。
除了在地上画,冯寿干还时常捡来一些废旧的纸张。“有的反面没写字,我就在上面画小鸟,小虫,并作为礼物送给班级的同学们。”冯寿干说,“慢慢地,同学们都喜欢我,也不欺负我了,还说我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
鼓励的话语让冯寿干浑身充满力量。寒暑假,冯寿干除了帮助母亲做点家务外,就一门心思放在绘画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个没有师傅教的冯寿干,在挨饿受冻的岁月里,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绘画技艺也逐年提升。
面对讽嘲,坚若磐石,
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
1960年,15岁的冯寿干走进了初中学校,开启了新的求学之路,但这条路,他却没有走到底。
“大跃进时候,吃了顿饱饭。但是两年过后,又到挨饿的岁月。”正在长身体时候冯寿干对能吃上一顿饱饭极为渴望。“初二的时候,年龄大的同学都被下放回家种地了,我被提拔当了班长。因为画画比较好,还做了学生会文体部长。”本应该高兴的事,可在冯寿干的眼里却变成了一个累赘。
“那时候,每天第一个起床吹哨子,带领学生跑操,还要陪同学校领导检查。天天喝霉地干糊,还吃不饱,又要运动,整天肚子饿的咕咕叫,很难再坚持下去。”母亲得知冯寿干的情况后,私下买了些粮票、布票和鸡蛋,坐车赶到南京去,想挣点钱来改善一下求学中冯寿干的伙食。
谁不知道,钱没挣到,倒是母亲出事了。“三天后,母亲回来,瘦的不像样子了。”看到母亲,冯寿干心酸不已,原来母亲在带货回来的时候,粮票一不小心掉进了火车的厕所里,被水冲进了铁轨。为了找回,母亲深夜徒步50公里地,忍着饥饿,沿着铁轨一步一步地去找,不但没有找到,还被铁轨拌倒摔了两次,鸡蛋一个没剩。“要不是为了你,我就不回来了,找个地方死了算了。”哽咽的母亲抱着冯寿干哇哇哭了起来。
“这个学我不上了,回家挣工分养家。”听了母亲的复述,冯寿干也哭成了泪人。1962年,冯寿干走进了生产队,又一脚插进了泥土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冯寿干仍旧没有忘记绘画。
“白天听生产队的,晚上的时间是我个人的。”一到晚上,冯寿干就拿起画笔,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光,画了起来。
“那个时候,画画是最快乐的事情。”在生产队期间,冯寿干腰间总是放一本速写本。“休息的时候,我就拿出速写本,画画牛耕地、农民锄草等素材,记录一些劳动场景。”在当时,冯寿干还被当成不务正业的典型。“把我本子也撕了,还把口粮给减了,工分也不给。”在一次休息创作中,因为投入,冯寿干晚到了几分钟,被队长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画画能当饭吃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打击,对于艺术的追求,冯寿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会创作一些作品,送到镇、县文化馆,请张经生、钟伯友等老师指点,并进入到版画创作领域。”
一副担子,一路卖艺,
绘画收入撑起残缺的家
收获的背后,一定荆棘密布。1962年,19岁的冯寿干娶妻成家,次年迎来女儿。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年代,连云港地区出现了正反两派,冯寿干为了家人能够平安,便将母亲送到了白塔埠火车站,乘车前往海州舅舅家。谁料,在坐车行进
生在乱世,却不苟活,
一幅山水画注入艺术的火种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除了保命,还能做些什么呢?1945年,中国就处在这个阶段。当年10月,冯寿干出生在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去世了。这一辈子,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叫父爱。”提起儿时,如今已经75岁的冯寿干眼角湿润,“那时候,到处乱哄哄的,经常看到死人。能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
是的,因为父亲的早逝,家徒四壁的母亲李玉珍不得不把冯寿干及其两个女儿带到白塔埠镇西埠后村。“父亲因为做布匹生意赔了,把白塔村的一间房子也卖了。母亲没办法,就带我们回娘门了。”记忆时的家,是一间半的茅草房,四处漏风。为了生存,母亲便租了一亩半农田,种植庄稼。农闲的时候,母亲就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就这样,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冯寿干说。
到了8岁那年,冯寿干走进了村小学。“因为我们是搬过来的,舅舅又到海州去住了。村里没有什么亲戚,经常挨本村的孩子欺负。”提起上学,冯寿干说,“那个时候感到非常地孤独和无助。”
但也有快乐的时光。“那个时候,家里墙面上挂着山水和画鸟的画,很吸引我。”冯寿干回忆,“虽然没有见过大山,但是一些鸟虫还是看过,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 为了减少外出被同村孩子的欺负,放学后,冯寿干就捡起一根树枝为笔,以地为纸,仿照墙面上的画模仿地画了起来。
“当初没有什么想法,就觉得好看,自己也很喜欢。”就这样,艺术的种子进入了冯寿干的心田,每天在地上画画成了他的必修课。
除了在地上画,冯寿干还时常捡来一些废旧的纸张。“有的反面没写字,我就在上面画小鸟,小虫,并作为礼物送给班级的同学们。”冯寿干说,“慢慢地,同学们都喜欢我,也不欺负我了,还说我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
鼓励的话语让冯寿干浑身充满力量。寒暑假,冯寿干除了帮助母亲做点家务外,就一门心思放在绘画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个没有师傅教的冯寿干,在挨饿受冻的岁月里,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绘画技艺也逐年提升。
面对讽嘲,坚若磐石,
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
1960年,15岁的冯寿干走进了初中学校,开启了新的求学之路,但这条路,他却没有走到底。
“大跃进时候,吃了顿饱饭。但是两年过后,又到挨饿的岁月。”正在长身体时候冯寿干对能吃上一顿饱饭极为渴望。“初二的时候,年龄大的同学都被下放回家种地了,我被提拔当了班长。因为画画比较好,还做了学生会文体部长。”本应该高兴的事,可在冯寿干的眼里却变成了一个累赘。
“那时候,每天第一个起床吹哨子,带领学生跑操,还要陪同学校领导检查。天天喝霉地干糊,还吃不饱,又要运动,整天肚子饿的咕咕叫,很难再坚持下去。”母亲得知冯寿干的情况后,私下买了些粮票、布票和鸡蛋,坐车赶到南京去,想挣点钱来改善一下求学中冯寿干的伙食。
谁不知道,钱没挣到,倒是母亲出事了。“三天后,母亲回来,瘦的不像样子了。”看到母亲,冯寿干心酸不已,原来母亲在带货回来的时候,粮票一不小心掉进了火车的厕所里,被水冲进了铁轨。为了找回,母亲深夜徒步50公里地,忍着饥饿,沿着铁轨一步一步地去找,不但没有找到,还被铁轨拌倒摔了两次,鸡蛋一个没剩。“要不是为了你,我就不回来了,找个地方死了算了。”哽咽的母亲抱着冯寿干哇哇哭了起来。
“这个学我不上了,回家挣工分养家。”听了母亲的复述,冯寿干也哭成了泪人。1962年,冯寿干走进了生产队,又一脚插进了泥土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冯寿干仍旧没有忘记绘画。
“白天听生产队的,晚上的时间是我个人的。”一到晚上,冯寿干就拿起画笔,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光,画了起来。
“那个时候,画画是最快乐的事情。”在生产队期间,冯寿干腰间总是放一本速写本。“休息的时候,我就拿出速写本,画画牛耕地、农民锄草等素材,记录一些劳动场景。”在当时,冯寿干还被当成不务正业的典型。“把我本子也撕了,还把口粮给减了,工分也不给。”在一次休息创作中,因为投入,冯寿干晚到了几分钟,被队长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画画能当饭吃啊,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打击,对于艺术的追求,冯寿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会创作一些作品,送到镇、县文化馆,请张经生、钟伯友等老师指点,并进入到版画创作领域。”
一副担子,一路卖艺,
绘画收入撑起残缺的家
收获的背后,一定荆棘密布。1962年,19岁的冯寿干娶妻成家,次年迎来女儿。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年代,连云港地区出现了正反两派,冯寿干为了家人能够平安,便将母亲送到了白塔埠火车站,乘车前往海州舅舅家。谁料,在坐车行进